从第六代导演之后,中国电影历史上再也没有用“代际”的称呼一批导演。

曾经的“贾科长”

“电影没那么可怕。”娄烨

  时光网特稿 “电影没那么可怕。”《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上映前传出可能撤档的消息,一时间娄烨导演早年的这条微博被疯转。

    娄烨是第六代导演的中坚力量,熟悉当代中国电影史的影迷,很快就将撤档传闻和审查联系在一起。虽然事后证明虚惊一场,但也勾勒出影迷眼中第六代导演们的关键词:独立、叛逆和抗争。

  截止2019年4月9日,《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全国累计票房5581万,高于王小帅导演新作《地久天长》的4417万。在内地电影市场爆炸式增长的今天,两部影片的票房加起来还不到1亿。

  尽管《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在上映前赚足了话题性,尽管《地久天长》获得柏林电影节影帝影后桂冠,但新片却都不同程度遭到了市场的“冷淡”。

《风中有多朵雨做的云》终极预告

  这两位导演,都是中国“第六代”导演中的中坚力量。他们曾经在国内长期处于边缘地带,如今虽然回到主流电影市场,却依然在一片争议声中得到关注,只不过从前的这些争议来自审查,而如今则多了市场反馈这一环。

  与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在乡土、历史与文化中重塑民族心理不同,第六代导演从诞生之初,就选择了一种“离经叛道”的方式来呈现他们眼中的现实中国。这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代导演的命运,前15年与审查制度纠缠,后15年则在电影市场挣扎。

张元

王小帅

  今天,借着两部影片上映的契机,我们不妨回望下第六代的导演的命运轨迹。


 

《妈妈》剧照

第六代从头细说——崛起

  “第六代”导演,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

  狭义来讲,19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电影学院接受系统电影教学的这代导演,才有资格被称为第六代导演。这其中,就包括1989年在电影学院毕业的王小帅、娄烨、路学长张元等人。

《金猴降妖》的片尾字幕中出现娄烨(图片来源于@皮革业 )

  这些导演里面,娄烨进入电影学院前与电影关联最大。他的父亲是上海戏剧界的著名演员娄继成,自己于1983年在上海美术学校毕业后,就在大名鼎鼎的上海美术制片厂从事动画工作,如今在参与过《天书奇谭》《金猴降妖》等动画片等工作,如今在《金猴降妖》片尾演职员表中还能找到他的名字。只不过后来他还是选择了继续读书,考到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何平、贾樟柯、王小帅

  在娄烨导演的处子作《周末情人》里,除了主演王志文外,还有另一张面孔我们如今依然熟悉,那就是同为第六代导演的王小帅。

    在北电读书的时候,娄烨与王小帅是上下铺,也都出生在上海,两人约好了毕业以后互相出演对方执导的电影。于是,在《冬春的日子》里,我们也看到了娄烨的身影。

  张元与王小帅、娄烨不同,他是从摄影系毕业的。毕业之后不像王小帅那样服从分配去国有电影制片厂报到,他放弃了去八一厂的机会,开始筹拍自己的处子作《妈妈》

      这部影片完全是张元自己筹备的资金,创造了国产片的另一个历史——第一部国产独立电影,也是“第六代”导演作品的先声。

  而此时的贾樟柯就没这么幸运了,本打算准备考山西大学美术学院的他,因为看了陈凯歌的《黄土地》,毅然决然的决定报考北京电影学院,但仓促之下没有充分准备,自然名落孙山。

      这一考就考了三年,每次贾樟柯的专业课成绩都数一数二,但文化科目的分数总是拖了后腿,幸亏北电当时进行改革,每年允许一个班有一名旁听生,这才使得贾樟柯有机会以这种身份走进北电校园,系统学习电影。大二的时候,他已经完成了《小山回家》《站台》的剧本。

贾樟柯与张艺谋

  如果这几位导演的这些作品,是“第六代”浪潮的浪花,那也不应该忽视其他推波助澜的作品。1991年毕业的管虎一年之后开始筹拍《头发乱了》王全安则在毕业之后来到西安电影制片厂工作;路学长和章明则一直留在体制内,拍摄着符合第六代美学的电影作品……

  贾樟柯的小镇青年,娄烨的潮湿情欲,王小帅的三线情结,张元的边缘群体……一代年轻导演此时正走上历史舞台,但似乎从未走到舞台正中央。


 



 

第六代从头细说——封禁

  第六代导演们留给大众的最感性的印象,应该就是叛逆。与他们的前辈们不同,第六代导演从来都游离于与主流价值体系之外。

贾樟柯在拍摄《小武》时的珍贵片场照

  这代导演基本都没有经历过文革,青年时代就迎来了改革开放,在中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中度过了学生时代。

      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大多也将镜头对准的是1990年代的中国城市,现实主义的诉求贯彻到影片的创作环节中,记录的是处在社会剧烈转型时期的中华大地上,小人物的生存困境,而不再是第五代导演那种宏大的国家性、民族性的叙事。

  这也就造成了,第六代导演中的相当一部分作品,长期是游离在拍摄、发行、放映的体制之外,很难得到官方支持和承认,而当时电影市场化的大潮还未到来,第六代导演必须从别的途径,继续拍摄自己想拍的电影。

  墙内开花墙外香,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因为展示等是当代中国社会不那么光明但又真实的一面,以及在美学上的反叛和标新立异,得到了西方世界的关注。

张元

  首先还是张元。1990年他的处子作《妈妈》在独立拍摄完成后,购买了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厂标得以顺利上映,但影片在市场上无人问津,他只得选择出走,让影片在国外的电影节寻求机会。

     据说,影片的拷贝王家卫导演放到自己的行李箱里带出去的。令张元意外的是,影片竟然获得了法国南特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瑞士国际电影节导演特别奖、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影评人奖等等诸多国际奖项,从此他在国际影坛名声鹊起。

主演是谁,认出来了吗?

  张元把一条本没有的路走出了出来,也让诸多有热情有能力的国内导演看到了另一种拍片的模式,其他原本已经留在制片厂工作的年轻导演们,甚至是比他们更年长的导演们,也开始筹备资金,走上独立拍片的道路。

  这种“反传统”的制作模式,显然触动了官方的神经,双方的矛盾在1994年的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上爆发。鹿特丹以鼓励和支持年轻导演的大胆创作而著称,影节只接受年轻作者导演的前两部作品入围竞赛单元,去年入围时光网年度大赏十佳的华语片《北方一片苍茫》正是就在这里拿到了最高奖,之后顺利在国内上映。

  但它的前辈们就没那么幸运了。1993年,鹿特丹电影节组委会惊喜的挖掘到了中国这批年轻导演的作品,专门举行了以“中国电影专题”为主题的第六代导演展映活动,更举办了名为“为第六代导演争取中国拍片权”的新闻发布会,一时间引发轩然大波。

  官方第一时间就对这个事件作出了严肃的回应,1994年3月,第六代导演的寒冬降临,广电系统下发文件,明文就一批导演私自参加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举办展映活动作出处罚,田壮壮、王小帅、吴文光、张元、何建军宁岱王光利共七位电影人被禁止拍片。

田壮壮

  这个在中国电影历史上被称为的“七君子事件”成为第六代命运的第一个拐点,第六代导演一夜之间从法规上模棱两可的地带,丧失了合法性,成为当时电影体制的对立面。不过这批导演并没有因此沉沦,此后只能选择以更加“地下”的方式进行电影的创作活动,以另类的方式继续活跃在电影舞台上。


 

贾樟柯

第六代从头细说——封禁之后

  然而,在禁令颁布后的接下来近十年里,历史的进程悄然改变,第六代导演的命运也随之起伏。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分账大片

  内地电影市场在这期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就在颁发禁令的同年,另一件大事在内地影市里发生,印着哈里森·福特肖像的巨型海报挂在(或是印在)中国内地的电影院和文化宫外,由他主演的动作大片《亡命天涯》开启好莱坞分账大片时代。(在这之前进口片主要以批片形式这国内上映,而且很难和国外同步)

    从此,以为好莱坞大片为主体的进口电影成为注入中国电影市场的强心剂,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外国大片相对及时地进入中国国门,延续至今。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国产电影遭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危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几乎就在第六代被“禁拍”的同年,广电部门放开了企业拍摄电影的管控,开启院线制改革,主动配合国家的市场经济制度,为低谷中的国产电影发展助力。

  在这种环境下,部分第六代导演重新获得了机会,一些没有参与之前电影节活动的年轻导演们,也开花结果,拍摄出独特作者风格的国产艺术电影。

《十七岁的单车》

  而就在这个时期,第六代导演的命运们也各自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回归体制王小帅拍摄了《梦幻田园》,但影片无论市场表现还是艺术表现都令人不敢恭维,束手束脚之下他选择了再次逃离,以独立制片的方式着手拍摄了著名的《十七岁的单车》

     据说,影片因为拍摄太多北京胡同镜头,没有展现北京现代都市的一面,不符合当时的“申奥”背景而被禁,直到2004年广电政策改革后,成为首部解禁的影片得以上映。

  张元则被禁之后长期游离在体制之外,野蛮生长。在拍摄了一系列话题敏感的影片后,在1998年解禁回归体制,随后就推出了一部“意味深长”的影片《过年回家》

      影片讲述的是李冰冰饰演的狱警与获准过年回家的女犯人的一段故事,颇有几分对自己身份的自嘲意味,同时在影片中也将个人的诉求与体制之间的矛盾进行了调和,影片也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认可。

《小武》

  除了这些第六代的前浪们,后浪们也开始发力。贾樟柯在1998年推出了自己的导演长片处子作《小武》,影片的现实主义风格与对小人物命运的书写得到影评界的一致推崇,获得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大奖,从此成为新时代作者导演的中坚力量。

      但1999年,贾樟柯这种沿袭了张元等人“私自拍片、私自送到国外参赛”的行为,还是被电影局叫去谈话,谈话的结果就是停止拍摄影视作品。贾樟柯刚刚崭露头角,便又不得不回到地下,但2000年《站台》入围威尼斯电影节、2002年《任逍遥》入围戛纳电影节,让贾樟柯但国际声誉日渐上涨。

  另一位在此时登上舞台的,便是娄烨。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娄烨曾被分配到上海电视台工作,但他一天都没去过,而是在北京从事拍摄广告的工作,同时,他也正在筹钱准备自己的首部长片《周末情人》。不过,因为资金筹备时遭到种种变故,娄烨始终没能凑够启动资金。塞翁失马,娄烨却避开了鹿特丹的“七君子事件”。

《苏州河》里的贾宏声与周迅

  2000年,是女星周迅事业腾飞的一年,她这一年里出演了电视作品《大明宫词》《人间四月天》《像雾像风又像雨》,更重要的是,她出演了娄烨的成名作《苏州河》,这对她个人而言也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电影代表作。若干年后,周迅在自己的微博上突然推荐了FIRST影展最佳影片《北方一片苍茫》,而给了这部影片这个奖项的评委,正是娄烨。

  2003年娄烨更是凭借《紫蝴蝶》一举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影片吸引到章子怡、李冰冰、刘烨等在当时已崭露头角等明星加盟。

  章明的《巫山云雨》,管虎的《上车,走吧》,王全安的《月蚀》,路学长的《长大成人》……虽然受到了各种外在因素的打压,但第六代导演们用自己各自的方式,拍摄了一部部作品,书写着当代中国的电影史。

  同时,来自体制内部的声音,也让第六代导演看到了新的曙光。


 

王小帅

第六代从头细说——解禁

  2003年11月13日原本是个普通的日子,但对于中国电影而言却是非常特殊的一天。在国家广电电影局的主动提出下,第六代导演与国家电影局的领导们进行了历史性的面对面座谈。

  根据《南方都市报》当时的报道,电影局主动用电话的方式联系了导演王小帅,并让其通知贾樟柯、娄烨等国内著名独立导演,共同参与了会议。

著名独立电影人、影评人张献民

  以往习惯了“被训话”的这些导演们,对这次座谈抱着很大的热忱与期待,到场的独立电影人包括张献民、王小帅、贾樟柯、娄烨、章明、李玉耐安吕乐等等。在会上,这些电影人们向领导们提出了许多关于电影创作权、对于过去拍下的电影的诸多看法。

娄烨

  最后,其中的七位导演联合签署了一份提纲,成为著名的另一次“七君子上书电影局”事件。其中包括对之前拍摄的作品进行审查和公映,电影审查制度的进程能够对社会公开,未来能够逐步推行电影分级制度,对本土的艺术电影进行政策上的保护等等,第六代导演,选择以这种方式为中国民族电影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最终,何建军、雎安奇、贾樟柯、娄烨、王小帅、张献民、张亚璇七位电影人在这份倡议书中签下了自己的大名。

  至此之后,第六代导演这个群体,与电影体制之间达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和解,也为第六代电影的再次发展在政治层面上奠定了基础,硕果很快就到来。

  贾樟柯2004年推出了首部在国内公映的影片《世界》,2006年推出的《三峡好人》成为他迄今为止获得最广泛赞誉的影片,获得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大奖。此后,贾樟柯的每部作品都得以顺利在内地公映,唯一的例外便是《天注定》,虽然影片在送到戛纳之前就获得了公映许可,但最终因为题材敏感而没能上映。

《青红》

  而王小帅导演也继续拍摄着自己诉求的作者电影,几乎每部电影也都在国内公映。2005年的《青红》成为他首次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影片,并拿下评委会奖,之后拍摄的《左右》《日照重庆》《闯入者》等影片,也都顺利入围三大影节,成为国际上认知度最高的内地导演之一。

  在《三峡好人》获得大奖几个月后,王全安导演的《图雅的婚事》也在柏林获得金熊大奖,第六代导演都华语片在国际电影节上一时风头无二。

  而娄烨,似乎总是游走在主流之外,他的新片因为违规参加戛纳国际电影节,而被禁拍五年,在第六代导演纷纷回归主流的同时,他则以相对独立的姿态继续着自己的创作……


 

贾樟柯

第六代从头细说——主流

  虽然大部分第六代导演终于从边缘,走向了主流,从官方语境下的不存在,成为一时间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代表。但在市场表现方面,只能用尴尬来形容它们的处境。在经历过了与体制的抗争之后,他们面对的,是更加残酷的市场竞争。

郝蕾与娄烨一同回归

  2003年以后,中国电影市场进入快速增长期,一座座影院拔地而起,一块块银幕上映着来自各国的新片,相比那些在电影市场上动辄获得几亿甚至几十亿票房成绩的商业电影,第六代导演们的身影稍显落寞。

  尽管这类艺术电影相比商业片成本并不高昂,还有更多的渠道通过海外版权的销售获得回报,但在国产商业类型电影的来势汹汹面前,第六代导演的位置似乎被再次被“边缘化”。

《推拿》

  娄烨解禁之后的《浮城谜事》《推拿》都有公映,两部影片加起来不到2000万元。而贾樟柯则情况乐观一些,《山河故人》拿下3225万,《江湖儿女》6994万元。王小帅的情况似乎更惨淡一点,《我11》的票房不足500万元,《闯入者》的票房也只刚过1000万元。而张元呢?在吸毒丑闻之后,他的身影只活跃在微电影领域了……

《山河故人》

  第六代导演作品多属于作者电影和艺术电影,艺术片的发行与放映,在30年后再次进入一个尴尬的时期,在商业电影们用尽各种营销手段博眼球、多排片的时候,艺术片却陷入了接不了地气,又必须进入市场接受考验的两难境地。



 

  30年过去,导演和作品们也进入到了一种“人到中年”的状态,不约而同的将目光放回到从前,只不过是以各自的方式。《地久天长》中,时间成为弥合伤口的唯一良药;《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中,娄烨开始勾勒过去几十年的暗流涌动;《江湖儿女》中,贾樟柯用平缓的笔调书写着时代的另类变奏。

  或许他们在积蓄力量,等待着下一次的爆发?

  从第六代导演之后,中国电影历史上再也没有用“代际”的称呼一批导演,他们的抗争和妥协,他们的起伏与漂泊,或许本身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缩影。

作者:日灼   编辑:日灼